来源:3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谭剑 周楠 张格 谢奔 阮周围 余春生 柳王敏 姚羽
热热闹闹过了春节,53岁的周钢决定今年不去沿海打工了,“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周边也有活干,不用跑远挣钱了!”
周钢家住在汨罗市弼时镇的玉池山上,山陡土薄,世代生活拮据。直到2017年搬下大山,住进弼时镇白鹤洞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他才觉得“祖祖辈辈不变的穷苦命运可能要变样了”。
安置区紧挨着村部,6栋6层小楼,白墙青瓦,与村后的青山相映,如一幅水墨丹青。小区里,路灯、文化广场、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七八个老人站在楼下,晒着太阳闲聊。
走进周钢的家,门口的大红对联、窗户上的“福”字仍透着浓浓的年味。100平方米的房子,地板干净,家具擦得亮堂堂,茶几的果盘上,水果、零食堆得冒了尖。
搬下山,住进新房,买了摩托车,娶妻成家,生活有了奔头,周钢身上充满了干劲,“不努力都对不起这么好的政策”。
小区住了72户易地搬迁的脱贫户,为了让他们像周钢一样“安家又安心”,市里煞费苦心。
小区旁有卫生所、学校、公交站、银行服务点、客货邮服务点。村部的便民服务窗口,走几分钟就能到,可以办低保、养老保险等多种业务。每家每户还分了20平方米菜地,配了杂物间。
“政府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全,我决定就在这里养老。”69岁的周桃英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山上,想找人说句话都不方便,到了晚上好难熬,搬下山后,小区组织跳广场舞、拔河比赛等多种文艺活动。最多时有50多个人一起跳广场舞,周桃英觉得住在这里很开心。
“生活便利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大家的就业,才能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白鹤洞村党总支书记胡龙介绍,在市、镇两级支持下,村里一直在探索以产业带动就业。
安置区里引进了一个“帮扶车间”,占地300多平方米的车间,摆放着10余台缝纫设备,整齐堆放着多款布料。负责人陈韶江介绍,车间大约能提供15个工作岗位,绝大部分提供给了小区的脱贫户,订单多的时候,有的员工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
村后的山坡上,80多亩黄精种植基地初具规模。驻村第一书记何超宇介绍,在探索过耙耙柑、黄桃种植,以及养鸡、养羊、养蜜蜂等多种产业后,村里近年来找到了黄精种植这个产业。村里引进的一位邵阳种植大户懂技术、有经验,他看准了白鹤洞的良好生态和土壤特点,黄精种下去后,长势果然好过其他地方。
山上的泉水资源也得到开发,村里与汨罗市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起山泉水厂,“玉池白鹤泉”品牌逐渐打出一定影响力,成为第四届国际龙舟联合会世界杯、岳阳市第三届旅发大会现场专用水……
胡龙算了算账,黄精、油茶、山泉水、光伏等各产业加在一起,能为村里创造七八十个长短期就业岗位,为集体经济带来近20万元收入。“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但为了让大家能继续稳得住、能致富,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来源:新华社
编辑:张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