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洞庭渔娘刘静:“触网”闯出致富新天地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梦萍 编辑:张佳玲 2025-09-07 18:00:00
—分享—

图片

朝阳初升,六门闸下的洞庭湖波光粼粼,渔船与候鸟共绘出一幅动人的晨光图卷——这是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的生态渔村。刘静一家便在这里生活了29年,她们世代以捕鱼为生,以船为家。直至2019年,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全面启动,她和许多渔民一样,退捕上岸,寻求新的人生。

图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曾经的渔家女,仅凭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就把祖传的风干鱼制作工艺推向了全国,实现年销售额超600万元,成为退捕渔民转型的成功典范。

刘静的童年弥漫着洞庭湖的气息。“小时候总在湖边玩耍,看大人们捕鱼,船头船尾挂满鱼竿。”但湖上生活并不总是诗意,“也会有淹溺与翻船的凶险”,年少的她一心想“走出洞庭湖”。20岁那年,她北上赴京工作。异乡打拼的日子里,最令她魂牵梦萦的仍是家乡的味道。“那时妈妈常寄来自制的风干鱼”,她笑着说。这鱼干不仅慰藉了乡愁,更引来同事和朋友的啧啧称赞——“他们说,你可以试试做这个。”回乡创业的种子,悄然在她心中生根发芽。

2014年,刘静返回钱粮湖,开始跟随父母学习风干鱼制作。“先学剖鱼,辨别鱼是否新鲜”,起初只做刁子鱼和鲫鱼,卖给亲朋好友。随着禁渔政策落地,当地政府积极引导退捕渔民转产养殖。她的父亲和舅舅开始养鱼,为风干鱼制作提供稳定原料。2020年春节,疫情突袭。刘静一家冷库中的大批鲜鱼因疫情滞销,喜庆的节日氛围被现实的经营压力所取代。“晒好的鱼堆在库里,卖不出去”,她心急如焚。转机来自一条短视频,她看到有人直播售卖农产品,心想:“别人可以,我的鱼为什么不行?”

刘静开始认真钻研电商,自费报名线上课程。初试直播,她甚至不知如何上商品链接,“我拿着话筒读书,观众问:‘你不是卖鱼的吗?’我说还在学,学会了再卖。”面对有人质疑年轻姑娘怎会卖鱼,她便将镜头对准腌鱼现场,“从客厅走到冷库,让观众看到鱼是我们自己做的”,以真实赢得信任。当地政府也伸出援手,人社局多次举办电商培训,教授普通话、直播和剪辑技巧,助力她迅速成长。

图片

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刘静创新推出“糍粑风干鱼”,“坚持零添加、无防腐,口感软糯、咸淡适中”,更贴合现代健康理念。她通过短视频展示刮鳞、剖背、抹盐、风干等全流程,并融入家庭故事与湖湘文化,成功吸引大批消费者。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刘静曾因物流问题赔钱,“发往广东的鱼因潮湿发霉,发到海南的鱼因冰融化、面单湿损无法投递”。经反复摸索,她总结出“泡沫箱加冰袋、使用防水面单”的方法,逐步实现发货“0损耗”。正是这些教训,让她从选鱼、制作到包装、物流,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严格把控。

随着短视频和直播走红,她一条剖鱼视频就能获得百万浏览量。刘静售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洞庭湖的文化与风景。不少开着豪车、身着名牌的客户专程前来参观,湖南卫视、中央电视台也先后走进她的作坊拍摄节目。最让她自豪的是,2024年,家乡成功获评“中国风干鱼之乡”,“不只是我个人出了名,是六门闸这个名字被大家记住了。”

图片

如今,刘静在六门闸和岳阳市区分设加工点与门店。未来,她计划规范生产流程、拓展商超渠道,让更多粉丝便捷购买,也让“六门闸熊玉兰风干鱼”品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刘静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激励更多农村创业者,“只要肯学肯干,就能把家乡的农产品卖出去,甚至做成大产业。”

从洞庭渔家到电商先锋,刘静的转型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长江流域退捕渔民转产转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她的故事证明:守护生态的同时,人们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曾梦萍

编辑:张佳玲

本文链接:http://www.jsqnews.com/content/646943/90/1526392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君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