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新篇③ | 君山区:创新“水地协同”机制 破解汛旱难题筑牢“耕基”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汤可可 实习记者:罗羊慧 编辑:张佳玲 2025-10-20 09:22:39
—分享—

图片

君山区超68%土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超72%属于国家蓄滞洪区,这一特殊区情带来的防汛抗旱与耕地保护统筹难题,曾长期困扰着全区发展。如今,随着“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协同推进”的改革试点深入实施,君山区正通过一套“水地协同”的组合拳,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走出了一条保障安全与提升效益的双赢之路。

机制创新,从“分治”走向“协同”

“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从‘单打独斗’到‘系统治理’的转变。”君山区自然资源保护监督股股长徐青松介绍,改革的核心是构建了‘规划统筹、部门协同、利益共享、跨域合作’四大机制。

其中,水利、林业、农业等数据与“三区三线”成果融合而成的“一张图”数据库,成为协同决策的“智慧大脑”。君山区根据《君山区汛旱并防与耕地置换工作汇报》,通过这一规划统筹机制,改革后全区耕地与水域、林地的空间适配度预计将提升28.6%。同时,河湖、林、田“三长合一”的工作机制,让区、镇、村三级负责人能够高效联合抗旱保灌溉、防洪保生产,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图片

工程联动,以“水脉”疏通“耕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紧扣这一理念,君山区将“北部补水工程”和“水利国债项目”两大水利工程作为改革的骨干框架。其中,总投资1.4亿元的“北部补水工程”通过新建渠道和补水设施,可在旱季引长江水保障生产生活,汛期则能有效排涝,有效灌溉面积可达6.89万亩,并可新增耕地约2000亩。其次,“水利国债项目”总投资达到4.6亿元,此项目覆盖三大灌区,新修主干渠道148.86公里,工程灌溉面积达40.79万亩。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工程同步推进节水改造,旨在构建“以水定地、以地配水”的水土协调格局,预计新增耕地3000亩。

在钱粮湖镇等试点区域,这些水利工程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紧密结合,集成物联网智能灌溉系统,打造了3.91万亩“旱能灌、涝能排”的韧性农田。目前,在水利工程辐射区域内,已恢复耕地近700亩,实现了农田设施提升与耕地扩面提质携手共进。

空间优化,实现“良田”与“美景”共赢

改革中的“耕地置换”并非简单的位置调换,而是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深度结合的布局优化。君山区良心堡镇望君洲村的155亩园地开垦为优质耕地,该案例获评湖南省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十大优秀案例首位;同时,将麋鹿苑项目需占用的150亩耕地置换为园地,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满足了生态旅游项目的用地需求,实现了耕地保护与文旅产业双赢。

此外,君山区还巧妙地将“欧美黑杨清退”的环保任务转化为耕地资源,通过将清退迹地中适宜地块开垦为耕地,预计2025年可新增耕地1500亩。

图片

效益彰显,安全与发展齐头并进

据官方数据,君山区已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流入,当前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均超过底线目标,改革成效显著。通过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和有偿代保,去年底至今已直接增加区级收入1900万元。

通过土地规模化流转,此次改革还带来了“产业带动”等更深远的影响。与“道道全”等龙头企业合作项目使土地流转费用翻了3倍,钱粮湖龙虾小镇、广兴洲蔬菜小镇等特色产业活力被进一步激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989.69万元。

“这项改革为我们破解了空间制约,实现了安全底线与发展高线的统一。”君山区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君山将继续深化此项改革,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君山经验’,为守护好一江碧水、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记者:汤可可 实习记者:罗羊慧

编辑:张佳玲

本文链接:http://www.jsqnews.com/content/646954/64/153646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君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