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风干鱼“晒”出亿元产业,君山区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书写渔民上岸、产业兴村的绿色篇章。
长江君山段波光潋滟,昔日沉浮的渔网,是六门闸社区世代渔民“靠水吃水”的生命线。今日,现代化厂房内规整悬挂的风干鱼,正借电商直播走向国内外餐桌——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变革大潮中,六门闸社区奋力书写着从“靠水吃水”到“靠水兴水”的转型新篇。
“禁渔令”下,钱粮湖镇六门闸社区面临严峻挑战:世代以渔为生的渔民需上岸谋生。钱粮湖镇深知,补偿补助仅能解一时之困,唯有坚实的产业支撑,方能铺就长远致富之路。
破局:小鱼干撬动大产业
转型的突破口,就深藏在社区的历史与传统之中——风味独特的“六门闸风干鱼”。 然而,这份沉淀百年的“老味道”虽久负盛名,却长期受困于传统家庭作坊的分散生产、标准缺失与排污难题,难以形成产业气候。
破局的关键在于产业升级。钱粮湖镇规划建设占地22.5亩的现代化风干鱼集中加工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成,实现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
蜕变随之而至:“六门闸风干鱼”成功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其独特制作技艺跻身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值实现惊人飞跃——从5000万元跃升至超2亿元,一条小鱼干“晒”出了亿元大产业。
赋能:直播间变身新“渔场”
产业升级后,如何让好产品飞得更远?钱粮湖镇选择拥抱数字经济浪潮——国家地理标志君山电商平台应运而生,成为渔民上岸后的新“渔场”。
平台构建了集主播孵化、直播带货、电商助农、旅游推介于一体的生态链。21名上岸渔民在此找到了新岗位,化身带货主播或运营人员。平台效应辐射周边,带动40多户商家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介自家产品,刘静、胖姐等一批本地“网红”脱颖而出,镜头前热情洋溢的推介,让订单如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
线上线下齐发力,六门闸风干鱼年销量突破140万斤,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更与“徐记海鲜”、“炊烟时代”等知名餐饮巨头建立了稳定合作。
融合:渔村绽放新魅力
产业根基稳固,销售渠道畅通,钱粮湖镇乘势而上,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的潜力——依托得天独厚的滨湖生态、积淀深厚的渔文化和蓬勃壮大的风干鱼产业,文旅融合这把“金钥匙”,正为六门闸的转型开启新的魅力之门。
乘着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社区面貌焕然一新:渔文化展示馆承载起悠悠乡愁,“风干鱼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点燃四方游客的热情,主打风干鱼宴、生态鱼虾的湖鲜特色餐馆香气四溢,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观景平台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幅宜居宜游的画卷徐徐展开。
环境美了,业态活了。曾经在风浪中摇橹撒网的渔民,如今华丽转身,成为餐馆老板、民宿主人、文化讲解员,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就业的梦想。乡村旅游的兴起,为社区经济注入了充满活力的可持续新动能。
安居:渔民上岸心更安
渔民“上得岸”,更要“站得稳、过得好”——这是钱粮湖镇衡量成败的根本标尺。科学选址、高标准建设的渔民集中安置小区拔地而起,完善的水电路讯、社区服务中心、文体场所一应俱全。所有符合条件的上岸渔民家庭均已入住宽敞新居,彻底告别“水上漂”岁月,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如今漫步六门闸,风干鱼产业蓬勃兴旺,生态养殖根基稳固,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一幅多业并举的产业画卷已然展开。
从渔网入库到风干飘香,从浪里谋生到岸上兴业,六门闸社区的转身,印证着发展与保护并非对立的选择。一尾风干鱼的鲜香滋味里,是渔民新生的奋斗,是产业转型的韧劲,更是一条大江生生不息的绿色脉动。长江禁渔的阵痛之后,这里正以更可持续的姿态,深情拥抱着那片滋养万物的碧水。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刘华仪 王嘉慧
编辑:张佳玲
本文为君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