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山区生态渔业集团陆基设施渔业工厂车间内,工作人员正逐个查看养殖池的水循环情况,并进行水池的清理打扫工作。该工厂总面积10131平米,总水体量5176m³;共投放马口鱼苗64万尾,胭脂鱼苗1.2万尾,江团鱼苗1.2万尾,每方水体预计可产鱼50kg,年产量约25.88万斤左右。
△陆基设施渔业工厂车间。熊咏丰 摄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来,君山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禁渔后渔业经济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等绿色循环渔业模式,推动渔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科技赋能,打造“零污染”绿色循环养殖新模式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依赖池塘、湖泊等天然水域,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药物残留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君山生态渔业集团积极探索绿色养殖模式,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陆基工厂自动化循环养殖车间,通过“四化”养殖技术: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数字智能化,实现生产管理精准可控、鱼类产品全程可溯源、尾水排放零污染,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为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每一个循环养殖桶内安装有数个电子设备,过去人工开展的巡检、水质检测等各项工序,现在已全部实现数字技术代替,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鱼苗投放、鱼群长势等数据汇总分析工作。“在提升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渔业科技化、品质化、智能化,养鱼从传统到‘数字+人工智能’提高效益。”集团负责人表示。
精细管理,保障水产品品质和安全
在养殖过程中,陆基工厂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从鱼苗选择、饲料投喂到病害防治,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操作规程。“工厂采用生物分解技术来处理水体杂质,培育消化菌和反消化细菌分解鱼所产生的氨氮亚盐、粪便、尿液、食料残渣等,以确保水质达标,为鱼类生长提供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陆基工厂化养殖设施渔业负责人徐朝阳介绍。
同时,集团还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了从鱼苗孵化、饲料投喂、水质监控到成品上市的全流程可追溯。每条鱼都拥有专属“身份证”,消费者可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实时查询养殖环境、投喂记录、检测报告等信息。集团严格执行绿色养殖标准,采用生态饲料和生物防治技术,杜绝违禁药物使用,确保每一批水产品都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绿色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陆基工厂自动化循环养殖模式,采用物理过滤、生物净化等技术手段来确保养殖池水质达标,最后通过“三池两坝”进行尾水处理,实现“零排放”“零污染”。该模式有效减少了对自然水域的依赖,保护了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增殖渔业、生态净水渔业、数字智慧渔业一体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同时,陆基工厂自动化循环养殖模式还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该模式单位面积产量可提高数倍,鱼品质更佳,且可实现全年养殖,有效填补淡季市场空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十年禁渔”是挑战,更是机遇。君山生态渔业集团的成功实践,为传统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君山区将持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陆基工厂化循环养殖等绿色渔业模式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渔业发展示范区,为践行大食物观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君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姚卓 熊咏丰 杨雯静
编辑:张佳玲
本文为君山新闻网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