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王震的君山情

来源:君山区档案馆 编辑:张佳玲 2025-06-23 10:57:30
—分享—

微信截图_20250623104251.png

在岳阳市君山区档案馆珍藏着一副题词和一封信:它们真实记录了王震同志关心君山农场发展建设的故事。

图片

△1965年,王震为君山农场的题词

这副题词是1965年11月,时任农垦部部长和国家副主席的王震第二次来到到君山农场,为君山农场题写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国营君山农场建设为先进的样板场。并向君山农场致共产主义的敬礼。 ”并在君山农场“三级干部、知识青年、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上作出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学习农业技术及科教事业的重要性等。君山区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王震十六次到君山》一书中记载从1964年5月初到1988年6月18日,24年间他先后十六次到君山农场视察指导工作,在君山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许多难忘的故事。我们今天讲述的是王震同志重视科技、推广农业新技术、关心指导农场抗灾,生产自救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王震1988年秋天视察君山

重视科技

“我带来了四位‘反动技术权威’”,这故事讲述的是为保护科研人员免挨批斗,王震同志把有影响的科技人员带到了君山农场,要他们为君山推广科学技术。

图片

图片

△王震在听取君山农场负责人的汇报

1968年7月,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王震终于得以解放。9月,王震带4位来自北京、武汉、江苏、广东等地的专家,在湖南省农垦局局长杨第甫,岳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地革委会生产指挥组组长王和荣,岳阳行署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副组长李满全等陪同下来到君山。到达君山农场时,王震向农场负责人介绍说:“我这次带了4位农牧业专家,都是报上点了名的、要挨批斗的‘反动技术权威’。我把他们带出来,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要利用他们的智慧为全国各地农牧业生产献计献策;二是为了保护他们,免挨批斗。”这四位专家到达农场后对君山的良种繁养、农业机械化和 “糖化饲料”的应用起了很大帮助作用。

推广农业新技术

60年代中期,王震同志来到君山农场,了解到君山农场粮食作物的相关现状后,便在外引进了一些高产量的粮食品种过来试种。“千粒穗”是当时确立下来的试用品种,这种水稻的产量很高,由于每穗高达1000多粒的数量,所以被叫做“千粒穗”。但因其稻杆很高,而君山农场又处于湖区,湖风很大,风一吹自然容易倒成一片,倒伏后的谷粒都掉到了田地里,造成了浪费,往往是增产不增收,性价比不高。

农场党委按照王震的指示,限制了“千粒穗”的种植,王震说:“有关制种的问题,农垦部准备在云南和海南搞制种基地,那里气温高,气候条件好,我们可以派人参与制种,既能培养技术,又可带回种子。”按照指示,农场派出技术员前往云南制种,与袁隆平先生一同研究杂交种子培育。半年后带回水稻、玉米、高粱、黄豆等杂交种子500多斤。在王震大力支持科教事业的背景下,君山农场的作物品种得到了优化。

1970年2月,王震从江苏省练湖农场请来熟悉晚粳“农垦58” 的技术员,帮助君山农场的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缓解了农场粮食紧缺的问题;从湖北省浠水县望城公社十月大队请来鲜鱼高产的养殖技术员,帮助君山农场解决水产生产养殖中的技术难题;从广州军区后勤部醣化饲料研究所请来麯种技术员,使得醣化技术在君山获得很大成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助推了农场的可持续发展。

指导抗灾、生产自救

1974年4月12日22时30分,君山农场遭遇了特大龙卷风,中心风力在10级以上,倒塌房屋53栋、317间,压死2人,压伤44人。王震得知后立即打来电话慰问,并在4月26日亲自写信给君山农场革委会李朗秋,对灾民救助相关事项做出了指示。

图片

图片

△王震给李朗秋亲笔信信封

图片

图片

△王震给李朗秋转君山农场革委会的亲笔慰问信

5月下旬,王震带技术员、秘书、警卫等10多人到君山,视察灾后情况,鼓励受灾群众振作精神,重建家园,每到一处都和受灾群众亲切握手,询问损失情况。王震看完受灾点后又到职工医院看望重伤人员,王震嘱咐护士:“要精心护理,要做好受伤病人安抚工作,让他们恢复信心。”

下午,王震一行听取农场革委会有关灾后重建的工作报告。王震说:“你们要做好死难者家属及受灾群众的安抚工作,抓好伤病人员的治疗,我看龙卷风是坏事,也是好事,说龙卷风是好事是它帮我们检验出来问题,房子修得牢不牢,田里的沟开得好不好,这次就是一次检验,一个教训,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我看你们田里有水渍排不出 去,说明田园化建设还没搞好,尤其是棉花地不能有水渍,我看二分厂的棉花长势不错,可以组织生产队干部到那看看,开个现场会。”

第二天,王震一行在李朗秋的陪同下,到了二分场,听取负责人的工作报告及植棉劳模的经验介绍,接着王震鼓励说:“二分场这个地方很好,地势高,土壤肥沃,土质好,是靠长江边上流沙淤积起来的油砂土,适合种棉花,你们要争取成为棉花生产大王。”在王震的支持和督促下,君山农场的棉花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逐步建立健全了棉种繁育体系,推广了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

王震作为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开拓者及奠基者、“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农垦精神的缔造者,他在君山推动农业技术革命、强化人才支撑、树立示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理念,其重视科研、注重实效的工作方法,深深地影响了君山的广大干部群众,为新时代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来源:君山区档案馆

编辑:张佳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君山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