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做实洞庭湖区四篇“文章” 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张佳玲 2023-10-12 11:28:27
—分享—

图片

△江豚湾。李亚妮 摄

◇田军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支持洞庭湖区发展绿色品牌农业、滨水产业、港口经济,推进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洞庭湖区位置独特、地位重要,加快洞庭湖区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做优“生态”文章,提升发展“含绿量”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君山华龙码头考察,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为洞庭湖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发展洞庭湖区县域经济,要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一体推动生态环保、生态转型和生态共生。

一是全心答好“生态环保题”。立足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起点规划洞庭湖区空间布局,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湖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绿化增量提质、土壤污染防治、水环境综合整治、空气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守牢湖区生态“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高水平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精准精细施策,最大力度保护好洞庭湖区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是全力破好“生态转型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全力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积极融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充分利用洞庭湖区广袤的湿地、湖泊、林地资源,探索建立生态价值实现、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等多元化机制,加快参与碳汇和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生态优势向生态价值转化。这些年,君山区立足生态资源禀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全球首个淡水湿地碳汇交易项目成功落户,预计首笔农业、林业、湿地开发可产生效益9000万元以上,探索了一条县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三是全面解好“生态共建题”。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湖南省洞庭湖保护条例》,是湖南第一部全面保护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支撑和推动湖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特别条例,为保护和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湖区周边县市区应认真学习贯彻《条例》,创新传播形式、拓展宣传途径,推动形成湖区群众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浓郁氛围。要进一步探索生态建设同题共答的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强化水系连通、江湖联动、综合治理,统筹解决好洞庭湖区当前面临的环境减负、跨区共治、资源变现等突出难题,以建设“大美洞庭”的生动实践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作出湖区贡献。

做深“农业”文章,提升“含链量”

今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论扎实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最大水稻种植区和棉、麻、油、水产等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君山区全力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级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水产良种场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相继入驻,“一荷三虾”模式全面推广,风干鱼年产值达5亿元,获评“中国风干鱼之乡”,区(县)域农业发展由初次加工向“产学联合、品牌赋能、产业增值”转型升级。洞庭湖区是传统的鱼米之乡,要把农业作为强县域经济的主抓手,按照“集要素、育动能、延链条”的思路,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县域乡村振兴。

一是走稳农业“精品化”之路。立足湖区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大探索国家地理标志与标准规范、育好用活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发展果蔬、稻虾、粮油、黄茶、芦苇等湖区特色优势产业,推行“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农村产业布局,打造“北有北大仓、南有洞庭粮仓”湖区农业区域公共品牌。

二是走稳农业“智能化”之路。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统筹抓好河湖林田长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积极运用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广智慧农业模式,推行绿色增产增效技术,着力提升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是走稳农业“集群化”之路。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强化上游种养殖业与下游农产品加工业深度对接,鼓励支持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同时因地制宜布局湖区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引导龙头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进行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一批产业链长、价值链强、供应链稳定的湖区农业产业集群。

做活“文旅”文章,提升“含新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资源丰富的洞庭湖区,有基础、有优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此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含新量”。洞庭湖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湖区文化、历史、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候鸟的欢歌”文旅品牌享誉中外。据有关部门统计,洞庭湖旅游核心区范围内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山、峰、岗、岭、洞、湖等多达130余处,但截至目前,开发较为成熟的,只有岳阳楼、君山岛、屈子文化园、桃花源等少数景点,湖区众多文旅资源亟待盘活。

一是探索湖区旅游“新模式”。积极推动区域资源共建共享、跨区域合作,探索统一的市场标准和旅游政策,充分发挥洞庭湖地理结构与区位条件,将洞庭湖区旅游分为“三区一廊”,构建以岳阳城区、临湘、汨罗为主的东线历史文化区块;以君山为节点、东洞庭湖保护区为内核的自然生态区块;以常德、益阳一线为主的西部农旅区块;贯穿洞庭湖水上、空中旅游廊道,推动洞庭湖区旅游从个别景点游向特色景区游转变,联合打造“八百里洞庭游”。

二是丰富旅游消费“新场景”。聚焦“吃、住、游、娱、购”等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生态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开发研学旅行、湿地康养、演艺表演等旅游产品,打造可以吃、可以玩、可以静、可以聚的湖区消费新场景,特别是要持续办好洞庭湖国际观鸟节等精品节会赛事活动,以“观鸟”小切口推动旅游产业“出圈”,达到“办一次节、兴一片区”的效果和影响力。今年,君山区深入推进“农文旅体”大融合,精心筹备了“马拉松赛”“油菜花节”“君山丰收季”等节会活动,仅“江湖音乐美食露营节”便吸引游客近21万人次,带动消费3000余万元,真正让节会成为“推介官”,助推文旅市场“火”起来。

三是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挖红色、生态、饮食、农垦等优秀文化内涵,积极构建集湖区特质、非遗文创、业态布局于一体的文化IP矩阵,加大营销创新、影视文学创作,不断讲好湖区文化故事。同时,建立健全湖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既保护单体建筑、历史地段、街巷街区,又保护好自然景观、地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赋能添彩。

做足“兴水”文章,提升“含安量”

水安全是洞庭湖区必须守住的底线。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风险意识,扎实做好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各项工作,以江湖安澜、社会安宁、人民安康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含安量”。

一是进一步筑牢“水屏障”。持续优化湖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加快推进长江干流湖南段堤防提升工程,切实维护好河势稳定与防洪安全。严格落实中小水库、河流堤坝、桥涵隧道、河湖易涝区、城市地下空间等重要防御点位防汛巡查责任,推进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和除险加固,确保遇标准内洪水时,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重点水利工程平稳运行。

二是进一步强化“水调节”。全面实施洞庭湖生态疏浚工程,疏通生态水网中的“毛细血管”,增强水资源储备和水流调控能力,建立完善河湖健康保障体系。精准摸清洞庭湖区灌区面积、水源类型、农作物种类、灌溉需水情况,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做到多源互补、多向调节,确保湖区县域群众饮水、用水安全。

三是进一步发挥“水效益”。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为解决湖南港口“散、小、弱、低、差”突出问题、补齐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短板、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建设“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作出了诸多努力。今年8月23日,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将形成港区优势互补、公铁水高效联运、无缝衔接产业发展的港口体系,高质量推进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洞庭湖区水网密布,在发展临港经济、重点物流、跨境电商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积极对接内河港口发展的具体政策,整合湖区中小码头资源,完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加快打造洞庭湖经济区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口岸经济群,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委党校第65期中青一班学员,岳阳市君山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张佳玲

阅读下一篇

返回君山新闻网首页